特斯拉裁员闹得沸沸扬扬,这边厢中国车企却玩起了大整合。
极氪要私有化了,吉利业绩会上也喊着-时间不等人-,感觉大事要发生!想起来去年去宁波杭州湾极氪工厂,那生产线90秒就出一辆车,效率杠杠的。
现在,极氪这匹新能源黑马,发展速度比生产线还快!
时间回到5月7号,吉利控股要私有化极氪,这消息一出,整个汽车圈都炸了。
极氪市值都487亿港元了,比上市时涨了67%,吉利汽车市盈率才8.3倍,这反差也太大了,资本市场对传统车企和造车新势力明显区别对待啊。
吉利和极氪三年关联交易都超过217亿了,相当于极氪2024年营收的41%,利益纠葛肯定不少。
仔细研究吉利和极氪的年报,发现他俩的-左右互搏-玩得真溜。
吉利汽车研发投入占比4.2%,极氪却高达11.7%;吉利员工持股18%,极氪32%。
基因不一样,做事方式也大相径庭。
之前极氪009和吉利银河E8抢电池供应商,两边采购团队battle了好久,最后电池包采购成本比行业均值高了5%。
这种-兄弟阋墙-的戏码,放比亚迪身上绝对看不到。
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有句话说得特别好:-造车新势力研发迭代按月算,传统车企决策却按季度算。
-这话在安聪慧要当吉利控股集团CEO的背景下,就更有意思了。
安聪慧可是从吉利研究院出来的少壮派,三年时间就把极氪交付量做到25万辆,牛!他马上要管的吉利控股研发体系,有2.1万名工程师和68个实验室。
不过,怎么把这些资源盘活,别让报表限制住,才是真正的挑战。
工信部说了,要-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-。
罗兰贝格预测,到2027年全球新能源车市场就剩3-5家千万级销量的巨头了。
中国车企再不整合就晚了!吉利去年海外销量超过32万辆,极氪在欧洲市场同比增长240%。
但我在慕尼黑看到,极氪和领克的店面就隔着500米,这品牌内耗也太严重了。
之前在宁波杭州湾吉利研究院,CMA架构和SEA浩瀚架构的工程师为了抢试验资源,吵得不可开交。
说白了,就是传统造车思维和互联网产品思维的碰撞。
就像手机行业从-中华酷联-到华米OV,智能电动车也从拼马力转向拼算力,从4S店转向用户运营。
双重上市的决策效率太低,很容易错过风口。
安聪慧说要-用互联网速度改造传统制造业-,希望他能说到做到。
从资本市场来看,这次整合就像在高速行驶的列车上换轮子。
参考美的2013年整体上市,整合后市值涨了400%!吉利整合后,每年能省18-25亿关联交易成本,够开发两个新平台了。
更关键的是,两个上市公司的期权池合并后,能不能搞出比蔚来-用户企业-更牛的激励机制?这可是中国车企人才战略的新方向。
国资委也发话了,要-理顺上市平台关系-。
吉利控股总部墙上写着-让中国汽车跑遍全世界-,旁边挂着-全球型架构-的组织图,国家战略和企业目标完美契合。
这就像宁德时代曾毓群办公室挂的-赌性坚强-,在新能源赛道上,就得有这种破釜沉舟的勇气。
跟上海一个券商汽车分析师聊了聊,他说吉利极氪整合就像把两艘快艇改造成航母战斗群。
整合后,吉利研发效率能提升30%,供应链议价能力增强15%。
这意味着智能座舱和底盘控制器的深度协同,800V高压平台和换电网络的有机融合。
就像手机行业搞全栈自研,一旦形成系统性优势,就能在欧洲市场吊打大众ID系列。
夜幕降临,钱塘江边的灯光照亮了极氪工厂。
从李书福-四个轮子加沙发-到安聪慧-软件定义汽车-,吉利一直在自我革新。
中国车企的向上之路从来都不容易。